在古典诗词的海洋里,有一种独特的艺术手法,即大篇幅描绘情境或情感,却在最后关头反向收尾,留下无尽的想象空间与怅惘。这样的安排,不仅使诗歌内容跌宕起伏,还提升了诗歌的意境,使其韵味更加悠长。
以唐代诗人钱起的《省试湘灵鼓瑟》为例,诗中前十句极尽描绘湘灵鼓瑟的美妙,然而,当读者期待见到湘灵的真容时,诗人却宕开一笔,留下“曲终人不见,江上数峰青”的余韵。这种反向结尾,不仅令读者回味无穷,更使诗歌的境界变得高远。
类似的艺术手法在古典诗词中并不少见。如苏轼的“忽闻江上弄哀筝,苦含情,遣谁听!烟敛云收,依约是湘灵。欲待曲终寻问取,人不见,数峰青。”还有王昌龄的《从军行》“琵琶起舞换新声,总是关山旧别情。撩乱边愁听不尽,高高秋月照长城。”等作品,都运用了这种手法,给读者留下了无尽的想象空间。
然而,今天我们要介绍的是王昌龄的另一首七绝《采莲曲》,它恰恰与上述手法相反。前三句将读者的期待降到最低,而最后一句却带来了巨大的希望,使读者读来颇有一种欣喜的感受。
这首诗描写的是采莲的场景。荷叶与采莲女的罗裙一色,芙蓉与采莲女的脸庞相映,形成一幅和谐的画面。然而,当采莲女“乱入池中看不见”时,读者的心也随之沉了下去。正当我们以为美好的事物将转瞬即逝时,一阵歌声传来,“闻歌始觉有人来”。这一转折,不仅扫除了之前的失落,更给诗歌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惊喜。
王昌龄的这首《采莲曲》以其独特的艺术构思,将采莲女的形象与荷花完美结合,展现了采莲女的活泼与灵动。而最后的转折,更是将读者的情绪从低谷推向高潮,使人在欣喜中感受到诗意的美好。
读诗,不仅仅是读字句,更是读情感、读意境。王昌龄的这首《采莲曲》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,让我们在诗意的海洋中找到了美好的感受,也让我们明白了何为“诗意”。
转载请注明来自鹤壁泽汇商贸有限公司,本文标题:《王昌龄这首采莲诗,一反诗歌艺术的传统,读后方知何为“诗意” 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