张养浩,这位元代杰出的文人,其一生都在为百姓尽瘁。当他在晚年赴陕西上任时,看到百姓因旱灾而流离失所、饿殍遍地的惨景,深感痛心,挥笔写下了《山坡羊·潼关怀古》,满纸的沧桑与沉重,就像如聚的峰峦、如怒的波涛,深深地压在心头。
张养浩早于元英宗至治元年就归隐山林,过起了清风明月的田园生活。朝廷曾六次召其入朝为官,他都婉拒了。直到元明宗天历二年陕西大旱,朝廷再次以“关中大旱,饥民相食”下诏,命其出任陕西行台中丞。因事关民生疾苦,张养浩的心不能再平静了,于是他不顾六十岁的高龄和体弱多病之躯,毅然奉诏。“无多惭,此心非为官”,他赴召的不是官爵,而是为民承重的高尚情操。
赴任前,他将家财大部分分给了村里的穷人,剩余的全部带走,或许他已做好了鞠躬尽瘁于任上的准备。一路上,看到有饥饿的灾民就给予救济,碰到饿死的灾民也及时将其埋葬。他的诚心感动上天,第二日终于下了雨。
在陕西任上,他不敢有丝毫懈怠,四个月来从未归家,一直住在府衙内。白日外出救济,晚上祈祷上天,只希望能为百姓祈来平安。如遇特殊困难人家,就从自家拿出钱财救济。终于因其操劳过度,上任四个多月后一病不起,卒于任上,享年六十岁。消息一经传开,“关中之人,哀之如失父母”。朝廷追封他为滨国公,谥号文忠。
张养浩自幼就善良正直,勤奋好学。七岁时,外祖父一家迁徙,他随母亲前去送行,路上捡到到被人遗失的物品,他努力找到失主归还。十岁时,因其学习过于用功,父母担心累坏身体制止,他就晚上偷偷点灯读书。功夫不负有心人,在他十九岁那年,游济南白云楼作《白云楼赋》,一时间被众文人传抄,山东按察使焦遂看了,也被其文章的大气磅礴所惊叹,并感其建功立业之雄心,特破例推荐他做了东平学正。
他在宦途中沉沉浮浮,同时也让他看到了太多元朝统治集团内部的阴暗与污浊。元武宗即位后,虽然内部矛盾得到缓解,人民生活也得到了一定的提高,但是武宗骄奢淫逸、大兴土木,致使国库空虚,民怨沸腾。诗人借用阿房宫被焚的史事,辛辣地批判了统治者为争夺权力的相互倾轧厮杀,以及大兴土木的奢侈无度。
武帝至大三年,张养浩任监察御史时,针对时局上万言书,直陈时政“十害”,包括赏赐太多、台纲太弱、土木太盛等时弊,遭到当权者的忌惮,于是编织罗列罪名,将他贬为平民,永不得复用。于是他改名换姓,出走大都。
武帝驾崩,仁宗即位后,惜其才名,召其出任中书省右司都事,随后为翰林待制。虽然再次被启用,但他的心里并未有半点欣喜,反而有一种深深的担忧。元朝统治者喜怒无常,残酷暴虐,而且并不真正信任汉族文人,他的再次出任,是福?是祸呢?
张养浩早已参透了这一点,所以,几载宦海沉浮后,他再不想置身其中,只想能寻一方山水田园,守几间简陋茅屋,做一个闲适自在之人。
张养浩一生心系百姓,为百姓耗尽了生命的最后一份光阴。当他去世后,他的墓碑在荒烟中显得残缺难认,无论是汉朝的君王,还是晋朝的臣子,都归于寂寞,任谁唤也不再应,只留下了千古美名被世人传颂!
转载请注明来自鹤壁泽汇商贸有限公司,本文标题:《为民尽瘁的张养浩,千古美名被世人传颂 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