标题:张学良与西安事变:从“九一八事变”后的自救到民族救亡的关键转折
正文:
张学良晚年对于“九一八事变”和“西安事变”的提及显得尤为审慎,他并非避而不谈,而是难以启齿。因为,深知历史脉络的人都能明白,“西安事变”实际上是他在“九一八事变”后的自救之举。
“九一八事变”后,张学良承受了巨大的舆论压力。11月20日,上海《时事新报》的一则标题为《马君武感时近作》的小文章,其中的《哀沈阳》组诗深刻揭示了当时的社会舆论对张学良的谴责。诗中“赵四风流朱五狂,翩翩胡蝶最当行;温柔乡是英雄冢,哪管东师入沈阳。”这样的讽刺,让张学良倍感压力。
张学良确实没有抵抗日军,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当时沉浸在温柔乡里。实际上,当天他进行了具体的处置,只是,他的处置,是依据蒋介石的命令进行的罢了。张学良替蒋介石背了锅,但这锅实在太大,让他喘不过气来。
为了自救,张学良很快率东北军抗日,进行了1933年的热河守卫战。热河失守后,张学良引咎辞职,远赴欧洲寻求自救之道。在欧洲的一年中,他遇到了意大利的法西斯独裁者墨索里尼,这使他产生了对政治制度的全新认识。他认为中国也需要像意大利墨索里尼和德国希特勒那样的集权模式,才能复兴中国。
回国后,张学良对蒋介石言听计从,他认定只有蒋介石可以成为墨索里尼那样的人物。然而,张学良自己就是一个独裁者,这让他的反叛心理开始萌芽。
蒋介石给张学良安排了去西北围剿红军的任务,张学良一开始是支持的,但很快他就发现红军并非易于对付的敌人。在短短三个月内,张学良的东北军在与红军的战斗中遭遇了三次惨败,伤亡惨重,武器装备也大量落入红军之手。这使他意识到,再继续这样打下去,东北军随时都可能全军覆没。
与此同时,东北军开始剿共后,国人都骂东北军不打日本人,净把枪口对准自己人。东北军的士气逐渐低迷,而张学良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。他必须自救,为自己,也为他的几十万东北军。
此时,另一位与张学良处境相同的将军杨虎城出现了。杨虎城也是被蒋介石派来剿共的,但与张学良不同,他并不支持蒋介石的“攘外必先安内”政策。在共同的困境下,张学良和杨虎城开始与红军私下达成停战协议。
张学良与红军达成停战协定的背后,还有一个直接的主推因素:张学良发现,自己在剿共的时候,蒋介石居然背地里和胡鸿钧进行了以停战为目的的秘密谈判。这让张学良非常愤怒,他决定改变策略,联合杨虎城发动兵谏,活捉了蒋介石,这就是历史上的“西安事变”。
西安事变后,张学良虽然面临软禁的悲惨命运,但如果没有这次自救,他的命运可能更加悲惨。毕竟,西安事变后,他帮助中国实现了全民族统一抗战,从此,他由“国家罪人”变成了有功之臣。
新中国成立后,张学良被列为“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”之一,这正是对他在西安事变中贡献的肯定。
图片: [图片链接]
结尾:
张学良的一生,从“九一八事变”后的自救到西安事变的爆发,都充满了传奇色彩。他的经历告诉我们,在历史的洪流中,个人的命运或许无法左右,但勇于自救、勇于变革的精神,却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。
转载请注明来自鹤壁泽汇商贸有限公司,本文标题:《西安事变背后真相:它实际是张学良在“九一八事变”后的成功自救 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