巧舌如簧

巧舌如簧

占都静 2024-11-28 百科资讯 520 次浏览 0个评论

巧舌如簧

标题: 巧舌如簧:贬义还是褒义?

内容

成语“巧言如簧”源自《诗经·小雅·巧言》,用以形容花言巧语、能说会道。诗中抱怨“君子信谗”,君王因听信谗言而“巧言如簧,颜之厚矣”。宋代的刘兼在《诫是非》中也用“巧舌如簧”来形容那些花言巧语、善于辩才的人。

“巧言如簧”的“簧”是乐器中振动发声的薄片,此成语形象地描述了舌头如簧片一样能发出动听的乐音,形容说话美妙动听。

然而,许多人误以为“巧言如簧”是贬义词,因为它常用来形容那些爱讲谗言、花言巧语的人。但其实,在某些情境下,它并无贬义,甚至含有褒义。

如春秋时期的晏婴,其貌不扬,但智谋双全。当晏婴出使楚国时,面对楚国的刁难和羞辱,他凭借智慧和辩才巧妙应对,为齐国赢得了荣誉。这时,我们可以说晏婴“巧舌如簧”,但这并非贬义,而是对他智慧和辩才的赞赏。

《小雅·巧言》诗中描述的是那些没有罪名却造成混乱的人,他们巧言令色,厚颜无耻。但“巧言如簧”的语境和含义在后世中已有所扩展和变化。

所以,当我们在使用“巧舌如簧”这一成语时,应根据具体的语境和情境来判断其含义,有时它是贬义,有时却是褒义。在晏婴的例子中,我们无疑对他的智慧和辩才表示敬意,称他为“巧舌如簧”并无不妥。

附:《小雅·巧言》中的部分内容,描绘了混乱的源头、君子的愤怒与悲哀、以及巧言者的狡猾和奸诈。

《小雅·巧言》以其独特的诗意和深刻的寓意,为我们展示了“巧言如簧”这一成语背后的丰富内涵和复杂情感。

转载请注明来自鹤壁泽汇商贸有限公司,本文标题:《巧舌如簧 》

百度分享代码,如果开启HTTPS请参考李洋个人博客
每一天,每一秒,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!
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