闻官军收河南河北
唐·杜甫
剑外忽传收蓟北, 初闻涕泪满衣裳。
却看妻子愁何在, 漫卷诗书喜欲狂。
白日放歌须纵酒, 青春作伴好还乡。
即从巴峡穿巫峡, 便下襄阳向洛阳。
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(763)的春天,诗人杜甫在得知叛乱已平的喜讯后,急迫地想要返回家乡,喜悦之情溢于言表。
宝应元年(762)冬季,唐军收复了洛阳和郑、汴等州,广德元年(763)正月,史朝义兵败自杀,其部将纷纷投降,持续了七年多的安史之乱终于将告结束。这个消息对杜甫来说,如同春风拂面,他当时正流寓梓州,听到这一喜讯,诗人喜极而赋,写下了这首被誉为“平生第一首快诗”的杰作。
开篇两句“剑外忽传收蓟北,初闻涕泪满衣裳”,真切地描绘了诗人那种喜出望外、乐极而悲的情态。一个“忽”字,将消息来得突然表现得淋漓尽致。剑外,即诗人多年漂泊之地。蓟北,乃安史叛军的老巢。如今蓟北被收复,叛乱将平息,这突如其来的喜讯,让诗人惊喜交加,情感如同瀑布般宣泄,泪水满溢衣裳。
第二联以转作承,落脚于“喜欲狂”。诗人用“却看妻子”和“漫卷诗书”两个连续性的动作来继续表述内心的惊喜。诗人回头看向妻子,发现她也在欢笑,诗人随手卷起诗书,合家共享胜利的喜悦。
诗人承“喜欲狂”又作进一步抒写:“白日放歌须纵酒,青春作伴好还乡。”诗人“放歌纵酒”是“喜欲狂”的具体表现,是诗人欢喜的“狂”态;“还乡”是诗人欢喜的“狂”想,在这春暖花开之际,诗人将携妻儿返回故土,结束这颠沛的流离生活,怎能不使人欣喜若狂!进而诗人作了想象的驰骋:“即从巴峡穿巫峡,便下襄阳向洛阳。”诗人仿佛已经看到了回家的路,心中充满了期待。
诗篇结尾,诗人注明:“余田园在东京。”诗人因战乱而漂泊剑外,不能返回洛阳老家与家人团聚。然而,当得知叛乱已平的喜讯,诗人多年的心愿得以实现,喜悦之情溢于言表。诚然,诗篇是抒发诗人忽闻胜利消息的惊喜心情,至于还乡的路线、行程,皆是设想。诗人至大历五年卒于耒阳,始终未能回到洛阳。
诗篇感情真挚,除第一句叙事点题外,其它各句均在抒发诗人的惊喜之情,情真意切,奔涌直泻,正如前人所说:“此诗句句有喜跃意,一气流注,而曲折尽情,绝无妆点,愈朴愈真,他人决不能道。”诗章语言朴实精练,后六句皆是对偶,却又明白如话,一气呵成。如尾联“即从巴峡穿巫峡,便下襄阳向洛阳”,其中“巴峡”与“巫峡”,“襄日”与“洛阳”四个地名既句内对偶又前后对偶,形成工整的地名对,而两句又用“即从”、“便下”关联,形成了活泼流走的流水对。“即从”、“穿”、“便下”、“向”几个动词将“巴峡”、“巫峡”、“襄阳”、“洛阳”贯串起来,出现了疾速飞驰的画面,不仅准确地表现诗人想象的飞驰,而且也高度准确地描绘了实境,两峡间的水域险而窄,舟行如梭,所以用“穿”,出巫峡到“襄阳”顺流而下,所以用“下”,从“襄阳”到“洛阳”则是陆路,乃用“向”,可见诗人用字词的凝练与准确。
转载请注明来自鹤壁泽汇商贸有限公司,本文标题:《杜甫《闻官军收河南河北》赏析 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