历史的拐弯口,扬州古运河瓜洲古渡、八里、高旻寺

历史的拐弯口,扬州古运河瓜洲古渡、八里、高旻寺

栾华雪 2024-12-03 百科资讯 506 次浏览 0个评论

历史的拐弯口,扬州古运河瓜洲古渡、八里、高旻寺

标题:扬州古运河:历史的拐弯口与文化的繁荣

自六朝以来,江南地区逐渐繁荣,到了唐代,长江中下游已形成一个经济区域,大运河与长江交汇处的扬州,成为交通的枢纽,也是南北水陆转运的中心。这里不仅是南方各地运往中原物品的集中地,也是漕运的必经之路。

历史的拐弯口,扬州古运河瓜洲古渡、八里、高旻寺

古时,船只从润州(今镇江)渡江到广陵郡扬子镇,只有40多里。但因沙滩渐长,扬子以南的漕渠被泥沙阻隔,漕船不得不绕道。到了唐代中叶,南来的漕船只能绕道今仪征东,在六合境内的瓜步,沿着旧官河进入扬子斗门。这不仅多走了60里,且船只常受风浪江涛之害。

公元738年,唐开元二十六年,润州刺史齐浣上奏朝廷,建议将漕路向西移至京口埭(今镇江城西北江边),再由此直抵瓜洲,并开出一条通往扬子镇的伊娄河。唐玄宗批准了这个建议,并委托齐浣主持实施,开通了这条瓜洲、扬子镇之间的伊娄河,也称瓜洲运河或扬州新河。

从此,长江上游的漕船从仪征运河入扬州,不再绕道瓜洲。而江南的漕船则从瓜洲入扬州,再沿邗沟、淮河、汴河运往洛阳、长安。这既减少了货物的损失,也节省了水陆转运环节,每年节省运费数十万。

扬州伊娄河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扬州古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,沿岸的瓜洲古渡、八里、高旻寺犹如三颗闪亮的星星照亮在古运河边。

瓜州位于扬州古运河入江之口,原为江中沙洲,晋朝时露出水面,形如“瓜”字,故名瓜州。历史上瓜洲的繁荣,离不开一条古运河——扬州到瓜洲的伊娄河。过去,江南运船至扬州斗门,“须留一月以上”,伊娄河的开通大大缩短了江南漕船过江的距离,也方便了船只在瓜洲休整补给。瓜洲也从此进入繁盛时期,绚烂多彩。

明清时期,东南地区的漕粮均在瓜州交仓,运粮船连绵不绝蔚为壮观。每年达百万之多,所经过的各地商旅更是不计其数,瓜洲迅速发展为江边巨镇。清代皇帝康熙、乾隆二帝南巡10余次,6次驻跸瓜洲,并在锦春园设有行宫。

瓜洲还流传着许多传说,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,还有瓜洲坍江护岸神兽与倒岸恶兽相斗的神话。

“京口瓜洲一水间,钟山只隔数重山。春风又绿江南岸,明月几时照我还。”——北宋王安石的名诗《泊船瓜洲》。1800多年来,共有183位文学名家为这个古镇留下了270多首诗词,瓜州成为中国文化史上独一无二的“诗渡”,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古镇。现在立有“瓜洲古渡”碑以使游人怀古。

在距古城瓜洲八华里的伊娄河两岸,有几家店铺,供过客歇脚,便有了八里铺这个地名。八里铺原来是古驿站,约在晚清形成集镇。现在叫八里,因距瓜洲古城八华里而名。八里的地理位置相当重要,仪扬运河和扬瓜运河的交汇处在镇北。扬瓜运河把八里铺隔成两半,又有东八里和西八里之称。八里镇在古运河东岸,1963年拓集镇街道,全长一里。运河西面,称西八里,1964年成为运西公社机关驻地,又称运西。

古运河经扬州流至高旻寺分为两支:一支向西,经仪征十二圩入江,一支向南,经瓜洲入江。高旻寺门口形成三汊形,故名三汊河。三汊河岸边有个小镇,现在叫汊河镇。汊河镇傍水而立,运河西边就是高旻寺。

在高旻寺流传着这样一个美丽的传说:康熙皇帝南巡时驻跸在高旻寺塔湾行宫,恰逢一位随行宠妃生养,康熙皇帝天天陪伴在宠妃身边,宠爱有加。但该宠妃身体虚弱,对三汊河边的纤夫的号子声很是敏感。康熙皇帝于是命曹寅派人在三汊河的东南开挖了新河,使航船绕开高旻寺塔湾行宫,新河的部分河段至今还在。古时候,由于没有水闸的节制,长江和运河之间水位落差很大,古人便智慧地想出了使河道弯曲和开挖新河分流的方法减缓水流。于是,人们就编造出了这个美丽的传说,也正是这个美丽的传说激发了曹雪芹创作元妃省亲的灵感。

我记忆中,有几次是从扬州步行到八里太平小学。沿着古运河走,河水缓缓地流,悠悠地哼唱,阳光一点儿一点儿地追赶着,一路走走停停,看行云流水,看万物淡然。还有三两孩童骑在牛背上,高大的风车与人踩的水车,相得益彰构勒出一幅田园风光图画。

我记忆中,扬州古运河是我最为深刻的记忆之一。它是我儿时的玩伴,见证了我的成长,也记录了我的家乡的历史和文化。无论是瓜洲古渡的宁静,还是八里小镇的繁华,亦或是高旻寺的庄严肃穆,都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中。

转载请注明来自鹤壁泽汇商贸有限公司,本文标题:《历史的拐弯口,扬州古运河瓜洲古渡、八里、高旻寺 》

百度分享代码,如果开启HTTPS请参考李洋个人博客
每一天,每一秒,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!
Top